一、决策背景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全面部署规模宏大的“三北”工程十年攻坚战。
包头市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是国家“双重”规划“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经全市220公里,阴山山脉横贯130公里,拥有森林湿地草原等较为完备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较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三北”工程攻坚战和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承担着重大责任。
二、制定依据
主要依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 年)》《内蒙古自治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2021—2030 年》(过程稿)。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共包含五个方面内容。
(一)基本情况。分析了我市林草资源情况、荒漠化沙化情况以及防沙治沙面临的挑战。
(二)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1.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安排部署,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以加强全市荒漠化综合防治为主攻方向,以山北沙化土地为主阵地,以争取实施“三北”工程六期为抓手,统筹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一域一策”、全要素协调管理,坚决打赢防沙治沙黄河“几字弯”包头攻坚战,为把祖国北疆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作出包头贡献。
2.基本原则。明确了“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坚持以水定绿、科学绿化,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防治,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五项原则。
3.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争取实施以“三北”工程六期为主的生态综合治理项目,2021-2030年,共实施各类荒漠化、沙化防治任务1755万亩,其中林草生态综合治理任务163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60万亩、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7万亩、矿山生态修复2万亩,实现森林、草原、河湖湿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增强,沙化土地得到全部治理。
(2)具体目标。2021-2025年为攻坚期,完成各类荒漠化、沙化防治任务1044.5万亩,其中林草生态综合治理任务98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30万亩、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7万亩、矿山生态修复1.5万亩,完成全部任务的一半以上,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6.8%。2026-2030年为巩固提升期,完成各类荒漠化、沙化防治任务710.5万亩,其中林草生态综合治理任务6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30万亩、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0万亩、矿山生态修复0.5万亩,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00%。
(三)建设布局。按照国家、自治区“三北”工程六期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规划布局,综合考虑我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现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市防沙治沙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行全域覆盖,以山北地区防沙治沙为主,统筹考虑荒漠化防治、防沙治沙成果巩固、大青山生态保护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矿山修复、小流域治理、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等,将全市划分为“防沙治沙攻坚区、防沙治沙成果巩固区、防沙治沙提质增效区和沿黄生态保护修复区”四个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四)主要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十二项重大任务。
一是加强沙化土地生态综合治理。以达茂旗、固阳县2个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地区为主,主要实施阴山北麓生态治理项目。2021-2025年,实施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52.37万亩,占规划任务的56.7%;2026-2030年,实施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16.33万亩,全部完成规划任务。
二是加强非沙化土地生态综合治理。主要分布在达茂旗、固阳县、九原区、石拐区、土右旗、东河区、青山区和昆区,包括大青山南坡区域,主要采取人工造林种草、提质增效、封山育林等措施,建设以灌草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体系,提升绿量,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2021-2025年,实施非沙化土地治理任务83万亩,占规划任务的60.8%;2026-2030年,实施非沙化土地治理任务53.61万亩,全部完成规划任务。
三是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包括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2021- 2025 年,完成森林抚育任务145.97万亩、占规划任务的 56.1%,完成退化林修复任务81.28万亩、占规划任务的 69.3%;2026-2030 年,完成森林抚育任务113.53万亩、退化林修复任务 35.97万亩,完成全部规划任务。
四是加强天然草原保护。严格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2021- 2025 年,实施围栏封育 522.16万亩、草原改良 0.79 万亩;2026- 2030 年,实施围栏封育330.13万亩、草原改良 0.61万亩。
五是有效推进河湖湿地保护修复。通过健全湿地保护体系,严格落实湿地总量管控目标,积极争取国家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推进河湖“清四乱”等措施,到2025年预期全市市级重要湿地达到 26 个,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 1 个、湿地保护小区 1 个、小微湿地 2 个,湿地保护率达到35%。到 2030 年,新增市级重要湿地 10 个、湿地保护小区 3 个、小微湿地 3 个,湿地保护率达到38%。
六是加强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加强大青山国家级,梅力更、巴音杭盖、南海子自治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黄河、昆都仑河、敕勒川、春坤山等自然公园建设管理,处理好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科学有效保护各类自然保护地。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七是加强林草灾害防控。主要包括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和林草有害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各年度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草原火灾受害率控制在3‰以内、林草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5‰以内。
八是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开展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有序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形成治理合力,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状况。2021-2025年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7万亩,2026-2030年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0万亩。
九是加强矿山生态修复。严格新建矿山准入标准,新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持证在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全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治理修复,协同推进昆区、东河区、石拐区、土右旗历史遗留矿山修复。2021-2025年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治理修复面积1.5万亩,2026-2030年完成0.5万亩。
十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加强农田防护林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2021-2025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2026-203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规模累计达到280万亩以上。
十一是全面提升林草碳汇能力。统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和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包头)试验区建设,开展以防护林建设、退化草原修复、矿山修复治理为主的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工程。以精准增汇为导向,将22个森林草原湿地碳汇发展片区纳入“三北”工程融合建设。与有关科研院校合作,对“三北”工程进行全过程碳汇跟踪监测评估量化,为林草碳汇项目开发、碳汇资产运营、发展碳汇经济奠定基础。成立林草碳汇资产运营实体。
十二是全面发展林草生态产业。推进果品经济林提质增效,突出抓好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和经济林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推进草产业发展,鼓励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碳汇产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牧民开展生态建设和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五)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有关制度、拓宽投资渠道、强化科技支撑、严格监督考核、强化监督执法、加强宣传引导”七个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
- 大
- 中
- 小

